瑞士工业巨头ABB日前宣布与日本软银集团达成重磅协议,将其全球机器人业务以53.75亿美元(约合390亿元人民币)售出。这一交易标志着ABB放弃了原先对该业务实施分拆上市的计划,转而选择整体出售方案。据悉,本次交易将为ABB创造约24亿美元的非经营性税前账面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现金收入约为53亿美元。
业内分析师普遍认为这笔交易对ABB十分有利。瑞士Vontobel投行测算显示,本次交易的估值倍数远超分拆上市的预期价值——后者预估不足40亿美元。市场对此反应积极,消息公布后ABB股价应势大涨,刷新历史新高。交易尚需获得相关监管审批并满足例行交割条件,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完成交割。若顺利获批,这将成为近年来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并购交易之一。
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ABB机器人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发那科,领先于安川电机和德国库卡。该业务单元现有员工约7000名,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美元,占集团总收入的7%,运营利润率(EBITA)为12.1%。尽管业绩表现稳定,但相比集团其他业务板块,其盈利能力相对疲软。
ABB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集团总收入达89亿美元,同比增长8%;整体运营利润率提升至17.7%。具体来看,电气业务和过程自动化业务的利润率均有提升,运动控制业务保持稳定,唯独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业务的利润率出现下滑,成为拖累集团整体表现的短板。ABB管理层坦言,该业务与其他部门的技术协同效应有限,面临着差异化的市场需求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ABB此前曾为该业务寻找整体买家未果,并于今年4月宣布改为分拆上市计划。交易完成后,ABB将重组业务架构,专注发展电气化、过程自动化和数字化创新三大核心业务。原机械自动化业务将并入过程自动化事业部,这一调整标志着ABB正加速向专注于电气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战略方向转型。
全球机器人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市场已成为最重要的增量市场,2024年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专精特新"型的本土企业正快速崛起——汇川、埃斯顿等企业在细分市场构建差异化优势:阿童木机器人占据并联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擎朗专注餐饮配送领域,吉泰智能主攻高危场景应用。在性价比方面,国产SCARA机器人售价仅为进口品牌的60%-65%,投资回收周期更短。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TOP10中仅有1家中国企业上榜,而到2024年已有4家中国企业入围,分别是埃斯顿、汇川、埃夫特和珞石。2024年前三季度,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攀升至51.6%,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部分高端制造企业仍倾向于采购进口设备,反映出国产机器人在稳定性、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上仍有提升空间。
为应对本土化竞争,ABB持续深化中国市场布局。2024年在上海投资1.5亿美元建设的超级工厂实现90%本土化率,陆续推出Lite+、PoWa等本土化产品系列。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ABB展示了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等创新技术,强调其产品已高度本土化。ABB中国区高管透露,新品开发周期已缩短至14-15个月,并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精准对接本土客户需求。
软银此次收购之举,源于其打造"实体人工智能"生态的战略布局。软银创始人曾预言,到2035年超级AI将推动人类进化。为实现这一愿景,软银急需ABB这样的工业自动化领军企业作为载体,将其AI芯片、大模型等数字优势与ABB的精密运动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开发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下一代智能机器人。
对于软银而言,收购ABB机器人业务等于直接获得了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入场券。通过整合ABB成熟的品牌、渠道和服务体系,软银可快速推广其AI赋能的机器人解决方案,避免从零起步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投入。此前软银开发的消费级人形机器人Pepper因成本过高和市场局限性未能成功,此次收购显示出其战略转向:不再自行开发面向大众市场的概念化产品,而是通过赋能成熟工业解决方案来稳健发展。
展望未来,国际巨头仍将在高端、复杂的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保持优势,而本土企业则有望在注重定制化和性价比的细分市场持续扩大领先优势。软银的入局,无疑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变量和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投资者需独立判断并进行审慎决策。文中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但不作任何保证性承诺。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