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控核聚变领跑,BEST装置2027年建成,这些企业抢占先机

国庆期间,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在利好消息的带动下,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概念的关注度持续飙升。
10月14日,可控核聚变概念早盘快速拉升,合锻智能(603011.SH)盘中触及涨停。截至中午收盘,安泰科技(000969.SZ)涨10.03%,白银有色(601212.SH)涨7.87%,合锻智能涨7%,中国核建(601611.SH)涨6.53%。
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持续领跑
据了解,可控核聚变是人类在地球上重现太阳能量产生机制的前沿探索,其核心是让氘、氚等氢同位素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聚变反应,并通过工程手段实现过程的安全与可控。相比化学反应,单次聚变释放的能量高出百万至千万倍,具备远超燃烧的功率密度。
如果技术实现并产业化,未来将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有望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与碳减排难题的终极路径,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目前,可控核聚变分为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三种技术路线,当前磁约束路线最为主流,是世界级、国家级工程以及众多民营企业的主流选择路线。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聚变能源研究正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跨越,相关技术已实现实质性突破。
2025年1月,全超导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10月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标志着主体工程进入新阶段,该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平台,10月11日其总价值超1亿元的偏滤器靶板等核心部件已启动招标,建设进程正稳步推进。
可控核聚变承载着人类对清洁能源的终极梦想。虽然完全商业化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但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缩短这个距离。中国的科研团队正在这一领域奋勇争先,BEST装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内企业创新成果显著,订单不断
具体来看,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合锻智能在2025年半年报中指出,公司完成了“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攻克“卡脖子”难题,率先实现聚变堆Inconel718超级螺栓100%自主研制,其参与BEST真空室偏滤器及包层项目研制工作,对偏滤器及包层制造工艺进行了深度开发,在偏滤器及包层预研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根据公开信息,还有多家上市公司中标了核聚变相关项目订单,为其在该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后续发力奠定了业务基础。其中,中洲特材(300963.SZ)凭借高温合金材料独家中标了BEST核聚变真空室支撑部件,订单金额为1.8亿元。此外,该公司给BEST堆供的第一壁材料耐温突破2000℃,BEST项目订单占其核电收入的40%。
东南网架(002135.SZ)近日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于2024年中标了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某批次预埋件采购,目前项目正常履行中。根据同花顺的数据,东南网架近日新增“可控核聚变”概念。
近年来,东南网架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多措并举大力拓展新能源业务,以“装配式+EPC+BIPV”模式拓展绿色低碳能源市场,并发力BIPV、BAPV、集中式光伏、配套储能等业务领域。
新风光(688663.SH)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可控核聚变的电源项目,并与相关科研机构及项目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宏微科技(688711.SH)表示,公司已与国内头部的核聚变装置厂商、多家电源厂商达成合作,加速实现公司的高压模块在背景磁场电源、能量回收电源系统中的应用。中航光电(002179.SZ)表示,公司正跟进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中下游阀门系统及整机科研院所开发需求,已有部分产品配套。
政策持续发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我国在政策端持续发力,推动核聚变行业稳步发展。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将核聚变列为重点领域,要求打造全链条装备体系。生态环境部在2025年4月印发《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规范装置建设与运营安全,填补了传统核裂变堆与粒子加 速 器监管框架的空白。今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获得通过,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人工智能+能源”实施意见,更将AI助力等离子体预测控制纳入技术路径,为聚变装置稳态运行提供智能解决方案。一系列政策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如果核聚变完全实现商业化,根据研究机构IgnitionResearch的预测,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将成为一个至少万亿级美元的市场,对应超导磁体空间超千亿美元,潜在市场规模庞大。同时,FIA(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也印证了全球对于核聚变产业的重视,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2024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
中航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可控核聚变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被认为是能源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当能源不再稀缺,以资源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也将被改写,率先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将在全球能源领域占据话语权。同时,提前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相关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
同类文章
星舰十一飞圆满收官!SpaceX完成二代测试,启动三代及返场研发
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于近日完成了星舰第十一次综合飞行测试,此次测试标志着第二代星舰研发工作进入尾声。测试中,超重型助推器与飞船均按预定程序完成关键动作,为第三代星舰技术验证积累了重要数据。本次
王宁向库克赠送苹果雕塑 库克手捧LABUBU玩偶亲切互动
库克又来中国了。10月的上海,一场潮玩盛宴迎来特殊客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中国行首站,便踏入THE MONSTERS(精灵天团)十周年巡展的奇幻空间。在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与设计师龙家升陪
Meta提出推理新方法:训练AI记忆解题捷径,推理效率翻倍
Meta 又一次在 AI 推理上“开了挂”。 一份新论文显示,Meta 的研究团队找到一种让大模型“用更少思维,想得更清楚”的办法。 这篇论文名为《Metacognitive Reuse: Tu
CO气体检测仪:为科研实验提供高精度监测与安全保障
睿安作为生态环境与工业安全监测领域的系统服务商,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现已形成覆盖气体检测仪、VOC在线监测设备、粉尘检测仪等20余类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制造体系,并累计获得50余项软件资质、1
Pika Figure03开箱实测:性价比逆袭的多模态AI
10月10日消息,Figure宣布上新,推出了第三代AI人形机器人。产品更新的主要突破点是感官套件和手部系统,Figure的工程师在软硬件领域均做了调整,用于实现 Helix - Figure 专有
热门推荐
热门教程
更多- 游戏攻略
- 安卓教程
- 苹果教程
- 电脑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