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超解码Mobvisita智能体协作:从单打到专家团队的新趋势

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飞速演进,“智能体”(Agent)已从实验室概念跃升为产业应用的核心,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焦点。然而,单一智能体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往往因推理链冗长、能力边界模糊和执行效能不足而受限。在此背景下,多智能体协作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范式应运而生,通过构建具备专业特长的智能体团队,实现复杂任务的高效协同,正在重塑人机交互的未来图景。
多智能体协作与单一模型代理的本质差异何在?Mobvista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蔡超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单一通用模型如同‘全能助理’,适合处理领域单一、目标明确的任务;而多智能体协作则更像‘专家会诊’,通过任务拆解、交叉验证和角色分工,能高效应对复杂挑战。”这种模式直击了大模型在上下文限制、推理误差累积和幻觉问题上的短板。当单一模型面对复杂任务时,往往因能力边界而力不从心;而多智能体系统通过将任务分解为独立模块,并分配给各有所长的智能体,既控制了任务复杂度,又通过交叉验证提升了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多智能体协作的兴起,源于市场对智能体应用需求的扩展,以及当前大语言模型(LLM)存在技术局限。蔡超指出,随着企业期望AI处理更复杂、更多元的业务场景,单模型的性能瓶颈日益凸显。多智能体协作本质上是更高级的“上下文工程”,通过任务分解与角色分工,巧妙绕过了大模型的技术掣肘。这种技术范式不仅反映了市场对高效AI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技术演进对产业变革的推动作用。
在即将举办的2025 QCon技术大会上海站上,多智能体协作已成为核心议题,显示出业界对这一方向的广泛共识。蔡超将在大会上分享主题为《从Copilot到Autopilot:Multi-Agent系统的思考与实践》的演讲,深入探讨多智能体协作的技术难点、应用前景与产业趋势。
多智能体协作的核心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根据具体业务场景,抽象出合理的角色分工与组织架构,并进行有效的任务拆解。蔡超强调,相比通信协议或单一智能体的推理能力,多智能体协作的本质是一个“组织设计”问题,需要确保不同智能体的能力互补,避免冲突与冗余。由于协作流程具有高度动态性,如何在运行中进行调优与协调,也是落地应用的一大挑战。
在智能体协作框架的选择上,蔡超比较了CrewAI和LangGraph的实践优势。CrewAI以角色为基础的高度结构化设计,更符合人类对团队协作的直觉认知,适用于企业业务场景的抽象;而LangGraph通过状态图构建工作流程,学习曲线较高,但更适合需要严格可控的复杂流程应用。他建议,常规企业应用场景可优先考虑CrewAI,而对流程控制要求严格的场景则可选择LangGraph。
多智能体协作的落地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上,系统难以像传统软件那样保证确定性和可复现性;成本上,更多试错和迭代增加了投入;组织上,需要重塑“自主协作”的工作模式;安全上,智能体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如代码生成与执行、智能体交互,都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蔡超指出,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谨慎选择切入点,避免一味追求新技术。
在安全与合规方面,多智能体应用本质仍是软件系统,需遵循常规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合规性要求。但生成式智能体的引入带来了额外挑战,例如代码生成与执行可能导致潜在安全漏洞,跨系统或跨组织边界的Agent交互也可能引入认证、传输安全以及恶意攻击等问题。实践中,需通过沙箱环境、严格的权限管理、人工审核等手段降低风险,确保协作不会衍生新的攻击面。
对于多智能体协作的效能评估,蔡超认为,任务完成时间和Token消耗是衡量效率的关键指标,而准确率和一致性则是可靠性的重要标准。目前业界已有不少评估单智能体或多智能体的基准测试,但企业实践中更有价值的是结合实际业务需求设计自有基准,以衡量真实应用场景下的表现。
在产业生态方面,蔡超观察到,多智能体系统中不同Agent可根据角色和任务特点灵活选用模型,无论开源还是闭源。大量Agent框架本身是开源的,这使得企业和开发者能够在闭源模型基础上构建开放、可扩展的智能体生态,实现“能力由闭源模型提供,创新由开放生态驱动”的格局。他认为,这种“闭源大模型+开放式多智能体生态”的结合已成为常态。
对于企业技术团队而言,多智能体协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来看,它可能作为现有系统的“增强工具”,辅助决策、自动化协作和优化人机混合工作流;长期来看,随着大模型能力、智能体基础设施和协作框架的成熟,它有望演变为构建软件系统的新范式。蔡超建议,此时入局多智能体协作赛道,不仅能在应用层快速积累实践经验,还能在组织层面提前培育“智能化”的系统思维,占据未来竞争先机。尽管生态仍在快速演进,标准化不足与成本控制是短期挑战,但早期探索的价值远大于观望。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
同类文章
国产AI用户半年增2.66亿达5.15亿,超九成用户青睐大模型
在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突破5 15亿人,较2
国产GPU瞬曦1.0发布:全流程自研类脑大模型实现突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近日宣布,在国产GPU算力平台上成功完成全球首款原生类脑脉冲大模型 "瞬悉 "1 0的全流程训练与推理,并同步开源70亿参数版本模型,开放760亿参数版本测试通道。该成果标志着我国
霄彻智能获阿里投资:加速具身智能多场景落地应用
近日,具身智能领域新锐企业穹彻智能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为阿里巴巴集团,同时多位原有股东选择追加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入技术研发升级、应用场景落地及产业生态建设,为企业在具身智能赛道上的
欧洲采购商探访里工实业:机器人制造现场如何重塑未来工业
第138届广交会机器人展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自欧洲的采购商Jamie。在《我带外商进工厂》栏目的邀请下,他走进广州里工实业先进制造基地,开启了一场颠覆认知的智能制造探访之旅。当Jamie踏入
2025生成式AI报告:国产大模型覆盖超九成用户,半年增2.66亿
在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对外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这份报告聚焦于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呈现了诸多关键数据与趋势。
热门推荐
热门教程
更多- 游戏攻略
- 安卓教程
- 苹果教程
- 电脑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