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功能:AI视频ToC成功的关键突破口

Sora2爆火半个月后,现在讨论的人已经少了很多。
但我注意到,国内几家大型公司反而悄悄启动了内部研究。原因很简单:第一,它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大规模内容传播;第二,它能获取更加丰富的训练语料,喂给模型加速迭代。
听起来像在钻研技术细节,但这件事的本质,其实已经超越了工具层面,而是人与人之间连接方式的全面升级。
过去十几年间,每一轮技术浪潮最终都在重塑"人与人"的关系,移动互联网如此,短视频也是如此。所以我始终认为,ToC领域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始终是社交;换句话说,社交或许才是ToC产品的终极形态。
01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脉络。
2010年前后,是移动互联网真正起飞的年代。那时所有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智能手机,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有人押注内容生态,有人深耕工具应用,还有人认为搜索才是核心入口。但最终赢得这场竞赛的,却是看似简单的"即时通讯"。
这个趋势最初并不明显。但有一个人比所有人都更早洞察到了关键。他叫Ted Livingston,来自加拿大,是Kik的创始人。2013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句至今被广泛引用的话:
Messaging is the killer app of mobile.(即时通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杀手级应用。)
当全球互联网从业者还在讨论应用商店、推送系统、移动支付时,他提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联网设备时,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答案是:与他人保持即时联系。后来这句话被反复引用,甚至成为硅谷的共识。
如果说传统互联网解决了"信息连接"的效率问题,那么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解决的则是"关系连接"的深度问题。在中国,这个判断最坚定的践行者,是张小龙。
他在打造微信时,反复强调一个核心观点: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社交。
这句话如今看来平淡,但在当时几乎是逆势的判断。因为那几年行业焦点都在争夺入口、优化体验、提升用户留存;唯有微信,将所有复杂逻辑都凝结成一句话:让每个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重要的人保持连接。
正因如此,微信成为那个时代的分水岭。
严格意义上,它不只是一款应用,更像一套关系重组机制。朋友圈、群聊、转账、公众号,每个功能都在强化同一件事:让社交关系流动起来。
微信的出现,让社交从沟通工具演变成了社会基础架构。人们越来越依赖这种即时表达,一个绿色未读提示,一次消息已读,都足以确认彼此的存在。
那时的微信,把"在线状态"变成了"在场感知",把"信息传递"升级为"情感连接"。社交成为ToC世界的底层协议,深深嵌入每个用户的行为逻辑中。
后来的社交电商、社交游戏、社交金融、社交内容,只要能让用户互相看见、产生互动、激发共鸣的产品,都能迅速崛起;可以说,那几年所有成功的产品本质上,都是社交型产品。
02
时间继续向前推进五年,来到2016年。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再次发生深刻变革,这次变化的核心在哪?
我认为关键转折是从"连接"转向了"分发"。
张一鸣打造的今日头条一经推出,算法逻辑就彻底重构了信息流的分发方式。以前是人找内容,现在是内容精准匹配对人的兴趣偏好。
过去你刷到的是熟人的生活动态,现在算法推荐的是"与你相似的人"产生的内容。
那几年,短视频平台开始强势崛起。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这些产品,把"关系链"悄悄移到了后台,把"个体创作内容"推到前台。推荐流取代时间线,兴趣图谱覆盖社交图谱。
变化的速度令人惊讶。
我查询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到2018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渗透率78.2%;到2019年中,这个数字增长到7.59亿,渗透率高达88.8%。
这意味着,算法分发在短短几年间就全面接管了用户的注意力,"内容"成为新的社交载体,"关系"则退居幕后。
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关键转变:
一是主语发生了变化。过去社交以"人"为主语,我找到你、你回应我;现在是以"内容"为主语,内容精准找到潜在兴趣人群,人再决定是否停留互动。
二是互动行为被全面量化。点赞、停留时长、转发、跟拍,这些曾经简单的行为,现在都被算法精确计算。你停留几秒、重复观看几次,这些数据都会被纳入模型,平台基于此来优化内容推送策略,创作者依靠这些数据来获取关注。
三是关系变得更轻量、更分散。评论区互动、同城页推荐、话题挑战赛,把陌生人之间的微弱互动,变成了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关系网络,社交从"熟人稠密"变成"陌生人稀疏但规模庞大"。
你仔细体会,这种变化不只是产品逻辑的改变,更像是人被重新"分配"了一次,算法让表达、模仿、再创作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比如:话题挑战、合拍视频、模板复用,让"模仿"成为常态;直播带货、评论区互动、社群转化,又把"内容"变成了交易和连接的入口。
所以,我认为这是社交关系的隐形进化。我们从"我和你直接对话"变成了"我与内容互动,再通过内容彼此看见",内容成为社交的外壳,算法成为新的"关系分配器"。
结果就是:我们还在找人,但路径从通讯录变成了推荐流;我们渴望被看见,但标准从朋友的回应变成了算法的推荐,那种被理解的确认感,从熟人圈层延伸到陌生人共情。
所以,我认为"内容即社交"是那个阶段最真实的写照,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
换句话说,社交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态继续运转;关系也没有中断,只不过被算法切分成无数个"注意力单元",流动在每一次点赞和每一条评论之间。
03
那么未来的社交形态会如何演变呢?我认为:AI生成视频将成为下一代社交的核心媒介。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于第一次让我们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重新创造并表达"我是谁"。
过去,我们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由现实社会关系定义。现在呢?身份可以通过算力重新组合呈现。以前制作视频需要镜头、表演和脚本,现在可能只需要一句话的描述。
Sora2的出现,意味着"身份"可以像程序一样被编写。也就是说,"表达"不再完全依赖我们自身的想法,而是能够"生成一个新的自我表达"。
曾经的我们在视频里"展示自我"。现在,我们能够在视频里"创造理想的自我形象"。身份从一个固定的结果,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时改变和调配的能力。
它把"存在"这件事,从物理世界搬到了"算力世界"。
你可以不在镜头前出现,但依然能够通过AI生成内容表达自己;你可以不说话,但AI能替你表达想法。
AI视频第一次把"人格"做成了可计算的模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AI视频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交关系的本质变革。它正在改写"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也在重新定义"人"的多种可能性。
如果再深入思考,AI视频会让社交彻底系统化。你可以理解为:AI正在将情绪转化为可以计算的资源。
想象一下:以前维持关系,需要投入时间、记忆和感觉。你得主动关心他人、及时回复消息,关系才算数。但现在,AI能记住你说过的话,分析你的语气,识别你的情绪,甚至能预测你接下来可能会说什么。
简单说,情绪第一次被"格式化"了。
它既可以被理解存储,也能在需要时调用。你在社交软件里发的每个表情、停留的秒数,都会成为算法判断"关系亲密度"的依据。
当情绪也被计算进去后,维系关系的方式就彻底改变了。
AI开始帮你"运营关系",它能帮你回复消息,为你生成生日祝福,适时提醒你该找谁聊聊近况。
未来社交可能会自动化运行,AI在后台默默维持你的人脉网络,就像电力、网络、自来水一样自然。
有些公司已经在研发"AI情感陪伴代理"系统,这些产品能模仿人类聊天的风格和节奏,甚至学习了解你的喜好习惯。
到了那个阶段,AI视频产品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AI将成为整个关系网络的调度中心。它能感知用户情绪,复制人格特征,安排互动节点。关系变成可计算的资源,人类的社交行为变成由算法分配的流程。
如果仔细思考,这实际上构成了社交关系的又一次"大升级":
第一次,微信让我们随时保持联系
第二次,抖音用内容把我们聚在一起
第三次,AI让算法开始全面接管"我和你"的连接方式
从今往后,社交就成了"系统和世界"之间的事——它在后台默默运行,就像电、网络、自来水一样自然。
04
我不知道这样的表述是否足够直观?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社交"会被认为是ToC领域最具价值的应用场景?
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解决的是"连接效率"的问题;而在AI时代,社交解决的是"存在形式"的问题;人类从主动交流者,变成了被"再现"的对象。
这听起来像是某种退步,但也可能是更深层次的进化。
因为社交本质上是人类寻找"共鸣与理解"的过程。以前我们靠语言、眼神、时间去确认彼此;现在,我们靠模型、数据、算力去延展自我。
所以从AI视频这个角度看,它重新定义了"表达"与"存在"的意义。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现"?
打开一个AI视频生成工具,上传自己的头像照片。几秒钟后屏幕上的那个"你"开始动了:它在眨眼、说话,根据你输入的几句话,就能生成一个语气自然、逻辑清晰的视频内容。
这时候你在想,它到底是在"模仿我",还是在"替我存在"?
这样的瞬间,某种本质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我查看了一下行业数据,从过去半年Pika、Runway等主流AI视频工具的使用量来看,生成量已经进入千万级别。
这意味着,"用个人形象生成视频"这个行为,已经从少数创作者的尝试,变成了大众化的普遍行为。
也许这就是AI视频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它将"存在"本身变成了可供规模化生产的资源。
当生成不再稀缺、出现可以量产时,未来的社交竞争,将变成谁能更持久、更高效地争夺"存在感"的份额战。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
同类文章
领克10EM-P首月销万辆:以精准定位重塑混动SUV市场格局
当混动市场的竞争从“参数比拼”转向“需求洞察”,一款新车的市场表现往往能折射出消费逻辑的深刻变迁。领克10EM-P上市首月即实现万台下线,在平均售价接近19万元的中高端市场创下“非低价冲量”的纪录。
荣耀Magic8系列价格表公布:6款新品349元起,顶配699元!
10月15日消息,今日,荣耀举行新品发布会,发布荣耀Magic8系列、荣耀MagicPad 3 Pro等六大新品,有手机、平板、耳机、智能手表等。目前全部产品价格已经公布,汇总如下:荣耀Magic8
百度蒸汽机升级:AI实现长视频实时交互与用户创意干预
百度旗下视频生成模型迎来重大技术突破,其自主研发的“蒸汽机(文心专精)”系统首次实现AI长视频实时交互生成功能。通过流式视频技术的创新应用,该系统成功打破传统AI视频生成10秒左右的时长桎梏,支持“
远程星瀚H亮相国际消防展,新能源智慧消防迈入新阶段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全球消防救援产业核心力量的盛会,以“科技赋能实战,助力产业发展,服务消防救援”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消防领域的前沿产品与尖端技术,成为行业
斯巴鲁BRZ STI Sport限量登场:100台配专属套件,操控全面进化
斯巴鲁中国正式宣布,新款BRZ STI Sport锋芒限量版正式上市,全国限量发售100台。新车提供手动挡与自动挡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30 18万元和31 18万元,预计首批交付将于10月末启动。为
热门推荐
热门教程
更多- 游戏攻略
- 安卓教程
- 苹果教程
- 电脑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