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互联网企业谈AI运维:可观测技术如何迈向半自治?

随着上海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的临近,InfoQ《极客有约》携手AICon特别策划了一场关于AI与可观测技术融合的线上对话。这场直播将由阿里云可观测技术架构负责人张城主持,与阿里云算法专家李也、字节跳动Dev-Infra可观测平台算法负责人董善东、小红书可观测团队负责人王亚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为可观测技术开辟的新路径。
传统可观测技术主要关注系统状态的“可视化”,而新一代运维模式正在向“发现-分析-解决-复盘”的全闭环演进。在这个过程中,可观测系统不再仅仅是数据的眼睛,而是逐渐演变为兼具大脑决策能力和手脚执行功能的多面手。专家们指出,必须建立贴近真实场景的评判标准,并在大量生产实践中验证模型表现,才能真正构建起对AI技术的信任机制。
在探讨AI为可观测技术带来的变革时,李也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AI赋能可观测”,大型模型能自动生成SQL查询、大盘配置和定时任务,准确率可达80%至90%;二是“可观测反哺AI”,AI系统产生的海量链路数据和复杂的诊断需求,对新一代可观测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董善东补充道,大语言模型为AIOps提供了通用智能底座,显著改变了传统的实施方式,使多模态理解与融合成为可能。
对于如何评估AI智能体能力水平,专家们达成共识:实战表现远比实验室测试分数更具参考价值。董善东提出将AI智能体能力划分为三个梯度:L1级别的单点能力增强、L2级别的自主问题解决、L3级别的持续学习进化。李也指出,当前某些大模型榜单存在刷榜现象,实验室评分往往无法真实反映模型的实战能力,评估体系需要合理划分任务难度层级。
关于大模型与传统算法的关系,王亚普认为二者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伙伴。传统算法在特定场景下具有快速、精准、稳定的优势,而大模型则擅长处理跨领域复杂信息和具备泛化能力。李也通过“排除法”论证,指出大模型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算法,尤其在处理原始可观测数据时存在天然短板,需要通过领域微调或强化学习才能发挥实用价值。
在构建AI信任机制方面,专家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李也认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验证与真实场景测试来建立信任,王亚普强调要采用灰度验证等方式逐步放量,建立可解释、可审计、可回滚的保障体系。董善东则建议从“用户易接受场景”切入,让AI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现有工作流程,逐步积累信任。
展望SRE和运维工程师的未来角色,专家们普遍认为将向“高可用架构师”和“AI训练师”转型。王亚普指出,当AI接手重复性工作后,SRE将有更多时间思考系统架构的合理性问题。董善东认为,SRE将逐步具备AI训练师的角色,通过结构化整理专业知识来赋能AI系统。李也强调,真正的专家型SRE将因为能带领AI团队协作而价值倍增。
在数据质量管控方面,专家们一致认为“垃圾进,垃圾出”的定律在AI时代被显著放大。李也指出需要明确数据字段含义、筛选有价值信息,董善东提出要从“业务易用数据”、“AI易读懂数据”、“系统易联动数据”三个维度进行协同治理。王亚普特别指出,在大模型时代,语义标注的完整性甚至比格式统一更为重要,高质量数据是一切智能分析的基础。
对于未来三到五年可观测技术的发展愿景,王亚普设想可观测平台将进化为智能生命体,能够完成智能化的日常巡检和预测性洞察。董善东认为系统将实现自动告警值班,彻底告别夜间人工值守。专家们普遍认为,实现半自治运维在未来三到五年是可行的,但要达到完全自治仍需面对黑天鹅事件、信任机制、安全保障等诸多挑战。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
同类文章
曹杨职校以AI绘景:赛媒共筑产教融合新路径
金秋时节,一场聚焦AI辅助数字角色创新设计的技能盛会在上海拉开帷幕。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首届AI辅助数字角色创新设计赛项上海赛区选拔赛(高职组、教师 职工组)在上海市
三星谷歌联手进军XR:Galaxy头显搭载Gemini AI角逐新赛道
科技行业迎来新一轮变革,三星电子联合谷歌与高通,正式推出搭载全新Android XR操作系统及Gemini人工智能的Galaxy XR混合现实头显。这款定价1799美元的设备,不仅在设计上与苹果Vi
兆芯联想AI教室落地北京二十中,助力基础教育智能化升级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近日迎来国内首个专为中小学生打造的全国产化AI教室,该教室由兆芯与联想开天联合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教室硬件配置全面升级,配备数十套
DeepSeek-OCR:视觉压缩技术提升文档处理效率与灵活性
当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信息处理格局时,一项名为“DeepSeek-OCR”的开源模型正悄然改写传统规则。该模型提出的“上下文光学压缩”技术,通过将文字视为图像进行视觉编码,实现了信息处理效率
西工大突破:仿生水下机器人"水下幽灵"实现高效低耗作业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陶凯教授团队近日宣布,成功研制出一款形似水母的仿生机器人,因其在水下近乎隐形的特性,被研究人员称为“水下幽灵”。该机器人通体透明,能在水下环境中实现高效隐蔽运行,适用于智能探测与
热门推荐
热门教程
更多- 游戏攻略
- 安卓教程
- 苹果教程
- 电脑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