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信仰FOMO消退,资本回归价值投资新周期

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
这篇文章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劲,甚至会让你觉得“烧脑”;但没关系,只要耐心读下去你就会发现,我真正要讲的是AI背后的资本博弈、人性规律与投资周期。
国庆假期刚结束,全球资本市场又传来新动向。
这次涉及更高资本层级——10月15日,一宗高达400亿美元的收购案正式敲定:由几家美国头部投资机构联合收购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
而就在前一天,Google也宣布将在印度投入150亿美元建设新的AI枢纽。
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这两件事背后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人们还在讨论模型参数和智能体时,国际资本已经悄悄开始“打地基”了。他们不再执着于算法优化,也不太关注应用层创新,而是集体转向一个更基础的方向:物理基础设施。
所以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当所有人都盯着“天上的云”时,这些巨头反而开始向“地下”投入?
01
要理解这波AI热潮的投资逻辑,得先看清钱都流向了哪里。
我翻阅了近期的行业数据,结果令人惊讶。
截至2025年6月,美国数据中心相关支出按年化口径计算已突破4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约30%。这个数据来自美国商业银行研究院的统计,路透社也有相同口径的报道。
放在全球视野下看更加明显。
据麦肯锡测算,到2030年,为满足全球算力需求,各国需要在数据中心建设上投入约6.7万亿美元,其中面向AI工作负载的部分就要占掉五万多亿。
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在最新报告中特别指出,今年美国经济能顶住下行压力,很大程度上就靠这波AI投资热潮的推动。
这说明了什么?
虽然大家都在谈论“模型算法”,但资本实际上正大量涌入电力、土地和冷却系统这些物理基础。
我认为,这是一场“重资产回归”——过去十年互联网让资本习惯了轻资产模式,强调快速复制、低成本和高边际收益;但到了AI时代,这个逻辑被彻底颠覆。
AI模型越聪明,背后所需的算力就越庞大;参数规模越大,能源消耗就越高。于是,曾经专注于算法研发的公司,现在纷纷开始购置电站、建造机房、谈判地租。
这是AI行业最容易被忽略的转折点——它的本质,正从“智力游戏”转向“物理战争”。
要让一个万亿参数的大模型持续运转,不仅需要大量GPU,还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高效的冷却系统和可靠的网络连接。就像人类第一次发电、第一次造飞机那样,AI也正式迈入了自己的“重工业时代”。
所以从根本上说,AI是一门需要“钢铁、土地、水电”支撑的生意。
现在全球最赚钱的几家公司,几乎都转型成了算力供应商。英伟达靠芯片赚得盆满钵满,微软在拼命扩张数据中心——这就是新一轮的“数字淘金热”。只不过这次,资本真正挖掘的是基础设施这片富矿。
我觉得这股风潮背后还暗藏更深的逻辑:AI行业正在经历“重新中心化”。
从今往后,每一个数据中心都会成为新的“城市枢纽”;每一笔基建投资都是在进行“能量调度”。当数据、算力、电力、土地这些要素被绑定在一起时,全球资源这盘棋也被重新布局。
这就是所谓的“AI物理化拐点”:过去两年,AI靠语言模型讲故事;未来几年,它要靠电网、地皮兑现未来。
不过当所有事情都开始落地,新问题也随之浮现。
比如:资本变“重”意味着资金周期被拉长;投入越多,回本越慢。那么这笔巨额投资,到底需要多久才能收回?
02
AI基础设施投资最让人担忧的,就是周期长、折旧快、成本高带来的“现金回流慢”问题。
说来有趣,这条赛道本就是场耐心游戏。
过去两年,投资者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
2024年是兴奋期,ChatGPT带来的信仰让资本蜂拥而至;2025年进入焦虑期,因为大家渐渐算不清这笔账了。
我让智能体分析了几份行业报告,数字触目惊心。
美国AI板块的市销率从2024年的58倍跌至今年的35倍左右;大模型公司几乎都在亏损,AI云服务的成本还在持续上涨。
这是市场正式进入“财报周期”的信号——以前资本靠故事充饥,现在要看利润表:既要看收入曲线,又要看现金流,还要算投资回报周期。在这场游戏中,耐心本身就是最稀缺的品质。
我有几位做投研的朋友,年初时还信心满满,现在却开始算细账了。他们说AI的“变现路径”太模糊:
技术进步明显,但生产率未见质的提升;模型越做越大,算力成本越来越贵;企业采购了AI服务,却不清楚这些投资到底能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
结果是资本陷入微妙状态:既不敢撤资,也不敢加码。
我认为这是一种“认知疲劳”——AI在叙事上跑得太快,在变现上走得太慢。2024年还是叙事泡沫,2025年已成现金流困局。
市场也逐渐意识到,这场技术革命的速度与代价都远超预期。
从心理层面看,这是“耐心的代价”。在利率高企、通胀顽固的宏观环境下,每个季度都在考验投资者的耐力,因为资金本身也在计算时间成本。
AI行业最根本的矛盾,在于技术指数级进步与商业线性变现之间的巨大落差。当两条曲线越走越远,市场情绪自然开始波动,所以现在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未来跑得太慢”。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最近很多AI投资报告都在反复提及“分化”二字。
因为大模型厂商在烧钱,小模型公司反而活得滋润;硬件厂商利润暴涨,软件增长却明显放缓——AI的财富效应,正在经历结构性反转。
在这种节奏变化中,投资者的耐心就像越拉越紧的橡皮筋。
而资本越是急躁,现实世界的变形就越是明显。
孙正义今年也出手了。
2025年3月,软银在日本大阪买下前夏普的液晶工厂,计划改建成AI数据中心;三个月后,他又在亚利桑那公布了一个更宏大的计划:要建造一个价值1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园区”。
这已经是他公开押注的又一个重磅项目。这位曾经投中阿里巴巴、Arm的资深赌徒,再次开启了新一轮的All in。
我觉得这种反常的勇气是一种“逆周期耐心”——别人犹豫时他加码;别人担心回本时他敢赌长期——在我看来,这才是浪潮中最真实的注脚:当技术在云端加速,资本正在地下潜行。
03
现阶段AI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在算法创新,而在能源供给。
我看到的一组数据令人震惊。
美国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的耗电量,竟然相当于一座十万人口城市的总用电量;另一份报告更指出,某云计算巨头为了冷却服务器,一年要消耗超过100亿升水。
这是什么概念?在干旱地区运营这样的设施,几乎要抽干整条河流。
AI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全球能源——算法每进化一分,背后的能耗就要再涨一截。从电力供应到冷却系统,再到土地资源,它已经成为一场现实世界的“资源革命”。
我查了下,在亚利桑那州,当地居民抗议数据中心“把城市的水都喝光了”;在墨西哥,民众举牌反对,因为机房的耗电量影响了居民正常用电。
在印度,Google的新基地刚立项,当地媒体就在追问:电力够不够?水从哪来?
这些看似零散的新闻,其实揭示了一个共性现象:技术发展正在触及物理世界的边界。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AI落地”——它砸进现实世界的不仅是算力资源,更是社会的公共资源。
从地缘视角看,这场“算力战争”已经开始外溢:美国在抢电,中东国家在建造“数据绿洲”,印度、印尼、越南在争夺“算力主导权”。当下掌握能源,谁就能喂饱算法。
所以我认为,这场基础设施变革本质上是一场博弈——从蒸汽机、电力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能量的重新分配”;只是这一次,我们给了它一个新名字:AI。
但这场博弈从来不会只有赢家。当能源紧张、环境压力、社区反弹这些现实问题显现时,技术的光环也会投下阴影。
所以我现在更想探讨的是:
当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持续恶化,人类还会继续押注AI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押的从来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确定性信仰”。
04
从蒸汽机、电力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被寄予“救世主”般的期望。人类在焦虑时,总是需要一个让自己信服的支点——它可以是代码,也可以是任何能够承载希望的形式。
AI是最新的信仰载体。
它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复杂世界终将被计算,混沌情绪终将被理解,甚至人生的重大选择似乎也能“交给算法”。技术越强大,我们越希望通过接近它来获得“确定感”。
但问题是:技术再完美,也无法替代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循环。
当热潮来临,人们谈论未来;当潮水退去,人们审视幻灭。但只要下一波技术出现,大家又会重新相信:这次不一样;所以泡沫没有错,它只是提前兑现了我们对未来的渴望。
你看:铁路泡沫留下了铁路网,互联网泡沫留下了网络基础设施,而AI泡沫,最终会留下算力、模型、数据和基础设施。
这是人类的本能:我们总是先创造推动世界的工具,再用幻灭来修正方向——信仰生于焦虑,而价值总在泡沫之后浮现。
所以,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初为什么相信?
AI既带来了效率提升,也带来了幻觉——它让人类第一次面对一个“更聪明”的存在。但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算法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定义与它的关系。
或许从根本上看,我们相信的是技术能带来确定性的幻想。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能否看清:最终能兑现未来的,不是模型参数,而是人类自己。
很多人既相信技术,也相信周期——说到底,这不就是另一种FOMO吗?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
同类文章
2025智能体启航:中国AI全链条创新引领产业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边界,2025年被业界普遍视为“智能体时代”的起点。这一阶段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从基础感知向深度认知跃迁、从理论探索向实际应用落地的显著特征,智能体已具备自主完成复杂人类任务的能
具身智能新引擎Dexmal融合Dexbotic,驱动行业变革浪潮
具身智能领域正迎来一场关键变革。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这一领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但技术碎片化问题却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核心障碍。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个月国内具身智能领域融资规模已
济南能源集团以数字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智慧实践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传统能源企业正以创新姿态突破行业边界。济南能源集团通过构建智慧能源体系、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供热调度中心的全网平衡系统到燃气管线的 "陆空联巡 "
中国“人造太阳”核聚变突破:开启全球能源转型新路径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攀升、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清洁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核聚变技术因模仿太阳内部能量释放机制,被视为破解能源危机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原理是通过高温高压环境使
亚马逊物流黑科技:智能眼镜与机械臂组合2027年或省40亿美元
在近期举办的年度物流创新峰会上,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向外界展示了其通过技术革新重塑配送体系的最新成果。公司正以每小时为单位压缩末端配送时效,将传统 "两日达 "服务升级为 "当日达 "甚至 "一小时达 ",并首次
热门推荐
热门教程
更多- 游戏攻略
- 安卓教程
- 苹果教程
- 电脑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