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赛道揭秘:三个行业不愿公开的隐形成本

你可能已经在视频里见过它们的身影:有些在工厂流水线上精准抓取零件,有的能流畅完成深蹲、转身,甚至有人已经预订了一台,等着它明年上门帮忙打理家务。
2025年秋天,人形机器人突然从「科幻电影里的道具」变成了热议的现实。
10月中旬,美国的FigureAI推出了新款机器人Figure03,柔软织物外壳搭配轻量化机身,第一次让人觉得「机器人与人同住」不再是天方夜谭。
紧接着,马斯克在特斯拉财报会上的发言更是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他几乎没提卖得正火的汽车,反而重点介绍了机器人OptimusV3,宣布2026年第一季度就会发布,还计划在年底前建成百万台年产能的生产线,放出豪言「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都要靠它」。
国内的节奏也没落下。智元机器人仅凭一款精灵G2,就拿下了数亿元订单,与汽车、电子行业的巨头达成合作,机器人已经在工厂里上岗干活了。宇树科技推出了3.99万元的R1机器人,这个价格比普通的机器狗还便宜,号称年底就能批量交付。
据IT桔子数据,2025年Q3共有243笔投资事件,估算总融资额为198.13亿元。不过热闹背后,现在的真实情况怎么样了?
美国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能只有1.8万台,和各家企业喊出的「百万台产能」目标差了上百倍;大部分企业还没赚到规模化的钱,很多产品看着酷炫,实际只能在实验室里演示。
特斯拉、FigureAI、智元、宇树这四家核心玩家,各自抱着不同的算盘往前冲。而那些「不能说的秘密」,就藏在产能和销量之间的差距里,藏在各家策略的差异中,以及悄悄向中国聚拢的供应链里。
01
出货量迷局:
百万台目标下的千台级现实
行业热度与量产进度的严重脱节,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最公开的秘密。
2025年被视为行业「量产元年」,但真实出货数据却揭示了商业化落地的早期本质——多数企业还在从0到1的阶段挣扎,能稳定出货的极其有限。
智元机器人是当前市场的突出亮点,也是国内量产进度最快的企业之一。2025年已经量产了2000多台通用机器人,全年预计能卖数千台,这个数字在行业里已经是顶尖水平。
支撑其量产的是清晰的产品矩阵:16.8万元起的远征A2,专门往汽车厂、电子厂跑,负责搬零件、做装配,已经在多条产线上稳定干活;9.8万元的灵犀X2更亲民,在景区当导游、在商场做接待,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智元的订单结构也印证了其场景落地能力,比如它和均胜电子的亿元合作,机器人能帮汽车零部件产线快速换线,对企业来说,买机器人不是为了「装门面」,而是能实实在在省钱、提效。
反观特斯拉,就显得「谨慎得多」。尽管马斯克抛出了2026年底年产100万台的宏伟目标,但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其试产规模仍不足1000台。
不是特斯拉不想快,而是通用型机器人的量产太难了。Optimus全身有几十个关节,每个关节的执行器都要又精准又稳定,光这一个部件,有讯息称特斯拉给三花智控下了6.85亿美元订单(后来被三花智控辟谣),凸显了核心零部件供应对量产的关键制约。
更关键的是,通用型路径需要跨越「全场景适配」的鸿沟,目前Optimus在工业场景的测试仍集中于物料搬运等基础任务,距离复杂装配作业还有距离,这也解释了其为何选择「先工业后消费」的分步策略。
FigureAI的情况有点「神秘」,这家公司尚未公布具体出货数据,但已知其将人形机器人「Figure02」引入美国宝马斯帕坦堡组装工厂,试点开展车身零部件插入等作业,实现了15%到30%的生产成本削减。
不过其供应链布局已显露量产野心,新建的BotQ专用工厂年产能可达1.2万台,与长盈精密、领益智造等国内供应商签订的长期协议,已开始兑现业绩——长盈精密2025年7-8月的机器人业务营收已超上半年总和,其中FigureAI订单贡献占比超60%。
Figure的策略是通过「工厂+家庭」双场景数据积累形成闭环,与Brookfield合作收集超10万户家庭真实数据,为未来消费级市场落地铺路,但这一模式的见效周期显然长于工业场景的快速突破。
另一个国内代表性企业宇树科技似乎正在走另一条路——「价格破局」。
其最新发布的R1机型起售价仅3.99万元,刷新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底线。尽管R1尚未正式量产,但凭借高性价比已斩获不少意向订单。宇树的目标是「技术普惠」,比如R1身高132厘米、体重35公斤,搭载26个关节和多模态大模型,主要面向个人开发者、研究机构及入门级消费市场。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机器人看着酷炫,但「好用、耐用」还没完全实现。
现在工业场景的机器人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可达8万小时,而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还远远达不到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可靠程度。消费场景就更不用说了,续航、安全性、交互体验都得慢慢优化。
所以,各家喊出的「百万台产能」,更像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能稳定出货数千台、解决具体场景需求的企业,已经算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了。
02
路径分野
人形机器人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成功范式,特斯拉、FigureAI、智元、宇树的商业化路径选择,是对自身资源禀赋的匹配,也揭示了行业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特斯拉的路径,很类似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先搞规模化,再靠规模降成本。
马斯克太懂规模制胜的道理了,当年Model3靠大规模量产、降价打开消费市场。这一点在Optimus的研发中也有体现,比如Optimus使用FSD芯片作为「大脑」,宁德时代的电池适配机身材,都是将汽车产业的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
技术复用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加速了供应链成熟。目前Optimus的单机成本已从原型机的7万美元降至2万美元以下,一旦实现百万级量产,单价有望进一步下探,彻底击穿消费级市场的准入门槛。
特斯拉的供应链布局同样服务于规模化目标,其机器人业务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商,三花智控的执行器、绿的谐波的减速器、拓普集团的线性执行器均为独家供应,这种深度绑定的供应链体系,为其量产爬坡提供了保障。
但这条路径的风险也显而易见,通用型产品对技术要求极高,任何一个核心部件的可靠性问题,都可能延缓整个量产进程。
FigureAI的思路更「聚焦」——不贪多求全,先把几个场景做深做透。它的Figure03专门针对工业和家庭两个场景设计,工业版优化了续航和负载能力,家庭版用了软质材料,怕碰到人。这种「针对性设计」能让机器人在特定场景里表现更好,比如针对工厂场景优化的续航能力,针对家庭场景开发的语音交互系统。
Figur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数据」闭环,它和宝马合作,不仅是为了卖机器人,更是为了收集工业场景的数据;和Brookfield共建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是为了收集10万户家庭的交互数据,这些数据将反哺AI算法迭代,形成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在供应链方面,Figure采取「自研+外部配套」模式,关键模块如驱动器、电池实行垂直整合,非核心部件则精选全球供应商,长盈精密的手机电机模块、兆威机电的灵巧手机模块,共同构成了其量产支撑体系。
东吴证券分析师指出,Figure的生态构建模式虽短期出货量有限,但长期来看,数据积累将使其在智能交互层面形成显著优势。
智元机器人的打法完美契合了国内制造业的需求——不搞通用型,专门解决细分场景的问题。作为本土企业,智元太清楚国内工厂的痛点了:汽车制造、电子装配这些行业,经常需要换生产线,传统自动化设备改起来又贵又慢,而人形机器人灵活度高,能快速适应不同任务。
智元的精灵G2优化了精密装配能力,能完成电子插接、零件拧紧这些细活。
它不跟特斯拉、FigureAI在通用型上硬碰硬,而是先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通过和均胜电子、龙旗科技这些龙头企业合作,验证机器人的价值,再慢慢扩大应用范围。这种「先落地、再扩张」的思路,让智元在量产初期就有了稳定现金流,不用靠烧钱维持。
宇树科技想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生活,创始人王兴兴一直想做「人人用得起」的机器人,所以宇树的产品定价相对亲民,甚至低于松下发售的9998元「小布米」高端版本机器人。
宇树的产品矩阵也很清晰:四足机器人占据消费级市场主导,人形机器人则分高低端,R1瞄准个人用户,H2仿生机器人则瞄准中高端市场。这种梯度化布局使其能覆盖不同需求,2024年宇树已实现营收突破10亿元,成为业内少数盈利的企业。
总体上,特斯拉有汽车产业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适合走规模化路线;FigureAI有数据和生态优势,适合深耕垂直场景;智元熟悉国内市场,适合做细分场景落地;宇树有成控经验,适合走普惠路线。
最终要回到一个核心问题:机器人能不能解决真实需求?能不能稳定可靠地工作?只有做到这两点,规模化量产才有意义。
03
中国制造的突围与重构
人形机器人的竞争,表面上是整机厂的比拼,实际上是供应链的较量。
而这场较量的结果,正在向中国倾斜——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中国制造正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形成「技术+成本+产能」的三重优势。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这三大件,它们的成本占了整机的绝大部分。以前这些核心部件基本被海外企业垄断,价格高、供货周期长,制约了行业发展。但现在,通过技术创新,已经实现了突破。
比如绿的谐波作为国产龙头,通过扩大产能,把产品价格降到了进口品牌的60%,有报道称Optimus单台搭载14-20个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为Optimus定制14mm微型谐波减速器,单机用量达48个,2025年订单同比增长210%。
再比如行星滚柱丝杠组件,以前只有海外企业能做,现在富临精工和智元的合资公司已经实现量产,不仅打破了垄断,还把供货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1个月。
2018年,机器人关节模块价格在10万-30万元,2025年国华智能的谐波旋转关节模块999元起,刷新了机器人的价格底线。这些技术进步让中国制造正在重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价值链。
特斯拉最懂这个道理:它知道必须依靠中国供应链,才能实现百万台量产。三花智控的独供充分体现这种绑定优势。
FigureAI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它的Figure03,手部关节模块来自长盈精密的灵巧手机模块、领益智造的结构件、兆威机电的电模组,这些合作为其量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国内的整机厂中,智元机器人的供应链全是自己人:绿的谐波、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双环传动这些企业,不仅供应零部件,还参与整机组装和测试优化。
这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让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数据显示,现在国内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70%,预测显示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望超80%。国产化率越高,整机成本就越低,这也是国内企业能推出3.99万元低价产品的关键。
到现在,虽然赛道玩家不一,但供应链正悄悄形成「机器人果链」——就像苹果手机带动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升级一样,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竞相投资中国,就是看中了我们「技术+成本+产能」的三重优势。
随着未来量产的推进,更多核心部件会在中国生产,更多技术创新会在中国发生,中国很有可能会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一样,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
同类文章
雷军武汉督战:小米智能家电工业4.0标杆工厂投产
小米集团在华中地区的重要布局迎来新进展——位于武汉光谷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入运营。这座占地50万平方米的制造基地,标志着小米在家电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成为继汽车超级工厂与手机工厂后,集团第三座大型
新能源车起火真凶:劣质充电惹的祸?别被误导了
近日,上海一辆新能源车无故起火事件引发关注,网上在好奇起火原因的同时,也流传出车辆起火是因为充了“劣质电”的说法。 关于“劣质电”这种说法,笔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起初只是以为网友们在“玩儿梗恶搞”,
脉冲星导航:宇宙灯塔如何解锁星际航行新可能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天体——脉冲星。它宛如宇宙里最精准的“灯塔”,以极快的速度旋转,还规律地“眨着眼睛”,部分脉冲星每秒闪烁次数可达数百次,其精准度远超我们日常使用的钟表,就连著
小米武汉智能工厂投产,自研平台6.5秒产出高端空调
小米集团今日宣布,其位于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入运营。这座工厂是小米继汽车超级工厂和手机智能工厂后,布局的第三座大型智能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小米首个专注于大家电产品的制造基地。该工厂依
对话洪灏:沪指突破4000点后,牛市还能走多远?
过去几个月,经济学家洪灏似乎一直扮演着牛市旗手的角色。他在很多个公开场合谈论中国的“牛市”,并在大盘回调时坚定看多。 洪灏是曾经上榜《彭博商业周刊》“2024年年度人物”的经济学家,曾因多次准确预
热门推荐
热门教程
更多- 游戏攻略
- 安卓教程
- 苹果教程
- 电脑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