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劲松院士深圳演讲:智能材料如何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

"永恒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在深圳一场前沿科技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冷劲松援引古希腊哲人的智慧箴言,为具身智能的演进之路指明了方向。他认为,当代科技发展正面临重大转折点——当智能材料突破现有局限,能够自发适应环境变化并实现自我修复时,人类社会或将迎来又一次技术革命。
9月19日,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系列活动迎来重要嘉宾。冷劲松院士以"具身智能:从智能材料到人工智能"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与百余位产学研投各界精英展开深度对话。院士着重阐释了具身智能的核心要义:智能行为必须依托实体与环境的多维度互动,而非仅靠大数据算法的"纸上谈兵"。
如何为人工智能打造一具会思考的"躯体"?冷院士现场展示了具有革命性的智能材料研究成果。这些神奇的材料既能像神经元般敏锐感知环境变化,又能如生命体般做出灵动反应。他生动比喻道:如果说传统材料是凝固的音符,那么智能材料就是流动的乐章,这种"活"的特性完美复刻了生物体精妙的适应机制。
在航天科技最前沿,冷院士团队研发的智能材料已经大显身手。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为例,运用自主研发的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首次实现了五星红旗在外太空极端环境下的精准展开。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智能材料空间应用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
医疗健康领域同样捷报频传。团队创新研发的4D打印血管支架具有智能变形特性,可在人体内"定时"降解,这种无需外部驱动的植入技术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冷院士特别指出,这项技术解决了传统支架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的临床痛点。
新能源产业也因此迎来安全革命。传统锂电池存在热失控风险,而智能材料构建的新型保护系统能在毫秒级完成电路切断,这项"材料自救"技术被业界誉为动力电池安全的"终极解决方案"。冷院士补充道,在机器人领域,用智能材料替代传统电机不仅能降低70%以上的制造成本,更能实现类生物体的柔性运动。
展望未来,冷院士描绘了一幅人机共生的美好图景:新一代机器人将拥有仿生皮肤与智能肌肉,不仅能感知冷暖疼痛,更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反应。他以智能假肢为例解释道,现有技术仍需依赖指令输入,而未来的仿生肢体将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自主决策,这种突破将重新定义残疾人士的生活品质。
尽管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积累显著优势,但冷院士坦言,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挑战。他强调,需要构建更加包容失败的创新生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让实验室的智慧结晶更快惠及千家万户。
免责声明
游乐网为非赢利性网站,所展示的游戏/软件/文章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第三方用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youleyoucom@outlook.com。
同类文章
2025工博会聚焦具身工业:机器人自主决策新趋势
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工业机器人领域掀起新一轮变革浪潮。近日闭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以“具身工业”为核心的机器人技术成为焦点,全球顶尖企业与本土创新力量同台竞技,
通义千问Qwen3-Max模型登场,参数超1T,代码智能体能力达业界顶尖
通义千问团队近日宣布推出全新大模型Qwen3-Max,该模型被定义为团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语言模型。据技术文档披露,Qwen3-Max的总参数量突破1万亿,预训练阶段消耗了36万亿个tok
硅基流动MaaS平台破解大模型落地难题,加速AGI普惠应用
当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渐从技术概念走向产业实践,企业对于AI落地的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不仅要“能用”,更要“好用、可控、可持续”。在此背景下,硅基流动推出的企业级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以全链路解
AI芯片投资转战存储领域,大摩看好闪存市场前景
人工智能浪潮引发的芯片投资热潮正从逻辑芯片领域向内存市场加速扩散。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指出,闪存(NAND)市场已进入长期上升周期的初始阶段,其供需格局的剧烈变化将催生显著投资机遇。受AI数据中心建设
200名学子探访华为大会 感受数智科技助力职业发展
为助力国家科技人才战略实施,提升青年学子的就业竞争力,近日,某高校研究生院联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近200名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前往上海世博展览馆,深度参与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开
热门推荐
热门教程
更多- 游戏攻略
- 安卓教程
- 苹果教程
- 电脑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