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大型企业中真正落地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优化算法模型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围绕“交互方式”的深度变革。过去信息化时代,业务人员通过固定界面操作系统,每个操作步骤都面临复杂下拉选择、跨页面跳转与手动录入——这意味着员工必须同时熟悉业务流程、系统规则并具备操作判断能力,这种复杂性最终演变为“系统操作繁琐、响应缓慢、数据不协同”的普遍体验。而现实中,企业运营常面临流程断点难追溯、数据不一致、线上线下信息脱节等困境。
我们探索出的解决方案是“协同在线”
这是一种以即时通讯为纽带,串联人员、权限、事务的新型协作范式,旨在精准响应实际业务场景的动态需求。
“协同在线”架构包含四个核心维度:业务在线、沟通在线、组织在线与权限在线。其中,“业务在线”的核心在于“解构界面”——将每个最小业务单元封装为可交互的H5工作卡片。用户无需在多级菜单中寻找功能入口,只需在工作群中接收待处理节点,点击卡片即可按引导完成操作。这种轻量化界面天然支持表单填写、状态反馈与数据校验,成为实现精准操作推送、让业务流程在“业务现场”流动起来的重要载体。
“组织在线”实时呈现架构关系,明确“岗位职责与汇报关系”;“权限在线”则规范了“不同角色在业务流程中的操作边界”。借助组织与权限的双重约束,系统可对卡片节点进行动态授权,确保“由谁处理、谁可知情、谁需审核”被精准匹配与分发。消息与工作卡片会在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群中自动流转,形成“千人千面”的精准沟通网络,这正是“沟通在线”的具体体现。而这些工作群的创建与管理,也依托于平台提供的流程编排与群组治理能力。
“协同在线”以“按业务流生成并定向推送H5卡片”的方式,取代了“人找系统、人找人”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系统找人、事找人”的智能范式,显著减轻了用户在系统学习、跨部门协作方面的认知负担。用户只需点击推送至工作群中的H5卡片,即可轻松完成业务处理,这是人机交互方式的重要升级。
协同在线
在具体业务场景中,每个流程都有明确的起点。在协同在线模式下,由负责源头节点的业务人员触发工作卡片,系统会自动生成下一处理节点并推送至对应工作群,形成完整闭环。所有操作数据均被实时记录,形成可全程追溯的数据链条,为运营分析与决策优化提供坚实支撑。
完善的业务平台及统一的数据平台支撑一体化的协同应用
在协同在线建设过程中,所有业务流程都被拆解为最小业务单元。全域数据平台承担了“数据融合”职责,通过统一采集、存储治理,最终服务于各类业务场景。平台对“进、存、出、管”全流程实施整体管理,核心是实现两个统一:业务语义的统一与数据标准的统一。这两项统一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每个业务节点的操作都会产生数据,并可能影响其他相关数据。这些操作与变更数据都遵循规范流程,最终形成可供追溯的数据资产。
AI Agents的智能交互应用探索
通过协同在线与数据平台建设,我们以“最小业务节点在线化+数据标准化”奠定了流程自动化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探索AI应用落地的关键根基。H5卡片将每个业务单元的操作记录串联起来,实现业务流程的可视化与全流程追踪。
每条业务流程都具备明确的端点,过程中往往涉及跨岗位、跨团队的复杂协作。协同在线让整个流程清晰可见:哪些节点仅需传递确认,哪些必须人工处理或审核批转,一目了然。这种显性化的流程结构,为自动化改造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随着协同在线在组织内广泛应用,以及数据平台在各业务领域的持续完善,我们逐步实现了大量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构建AI Agent系统(智能体)。
这些Agents被定义为具备“感知-规划-执行-反馈”闭环能力的业务执行单元。其核心不仅能够理解业务语言(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识别业务场景,还具备调用系统功能的执行能力。智能体调度器将大量已自动化的最小业务流编排为可执行任务流程,这些流程成为平台中可复用的“能力组件库”。
AI Agent:从系统固化编排迈向AI智能调度,从单智能体进化为多智能体自主协同
员工只需向智能体平台提出需求,平台便会自动编排相应的执行流程,完成表单填写、通知相关人员,并在关键环节请求人机协同审核。执行状态与数据实时回显至相关角色。未来,将基于多智能体的协同机制实现跨场景联动调度。
以企业内部“店铺退货至工厂”流程为例:厂家收到退货快递,却因缺少“退货厂标识码”(用于识别系统中对应的退货单)而无法完成收货流程。过去遇到这种情况,需要跨部门多次确认信息,耗时费力。而有了“商品AI助手”之后,工厂人员只需向助手反馈情况,“商品AI助手”便会自动关联对应发货单,并生成带识别码的退货标签。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系统自动完成信息传递与标签生成。
在“店铺退货”场景中,店员还可以与“商品AI助手”对话,快速获取某张退货单的流程信息并一键催审,显著减少了沟通成本。
商品AI Agent:以“GMS退货厂”为例
我们将AI在企业应用的落地路径概括为:“从系统固化,到协同在线,再到单智能体,最终走向多智能体协同”。这一进程标志着我们从依赖固定流程的系统建设,迈向基于AI的智能调度。
企业级数据平台承担了“数据融合”职责,通过统一采集、存储治理,最终服务于各类业务场景。平台对“进、存、出、管”全流程实施整体管理,核心是实现两个统一:业务语义的统一与数据标准的统一。
同样,全域数据平台实现的“语言统一与标准统一”,为AI应用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底座。其次,最小业务节点的全面在线化与标准化,为实现流程自动化奠定了技术前提。最后,通过构建多Agent协同调度机制,将决策逻辑沉淀为可执行的知识网络,让AI真正成为业务决策的智能引擎。
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可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来概括:在数据层实现统一采集与智能分析;在业务层完成流程自动化与智能辅助;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决策的智能运营体系。
业务智能交互方式的探索: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数据与运营的双螺旋升级
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技术层面,而在于企业是否建立了匹配的治理能力。这包括:对最小业务节点的精细拆解与标准化定义;对组织架构与权限边界的动态维护;对数据标准的严格遵循;以及对流程编排与Agent调度等核心能力的系统化建设。
正是这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建设,为AI智能应用的真正落地提供了可能,这也是推动企业从传统运营向智能运营转型的关键所在。